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第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新疆财经大学顺利举行

第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新疆财经大学顺利举行

为深入贯彻2024年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关于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核心要求,充分发挥新疆东联西出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面向中亚的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2025年7月12-14日,第三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在新疆财经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新疆财经大学主办,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承办。论坛以“新技术·新丝路·新管理”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众多企业代表共约200人与会。论坛聚焦前沿理论与实践,旨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7月12日上午,论坛在知行楼9楼5号会议室拉开了帷幕。十位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商科教育创新、ESG治理、人才培养、企业成长、供应链协同等热点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深刻洞见。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永强作了题为《数智时代的商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报告。马永强教授认为,数智时代要求商科教育深刻反思学科本质,破除传统研究局限,强化战略思维。大学需重塑育人功能,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广阔视野、跨学科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理念更新,积极应对技术变革挑战,确保商科教育的持续生命力与价值。

马永强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作了题为《减轻全球供应链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法规带来的财务损失:ESG表现能否发挥作用?》的报告。朱庆华教授认为ESG监管已从成本负担转向竞争力分水岭,中国企业可通过社会绩效突破"合规困局",将供应链压力转化为ESG溢价优势。

朱庆华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明玉作了题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人形模型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张明玉教授提出数智人才培养“人形模型”,通过智商、情商、胆商、韧商“四商融合”,培养具备战略、执行、创新三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赋能学生成为“幸福普通人”。

张明玉教授作主题旨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高山行作了题为《创新垄断收益走向的思考》的报告。高山行教授突破传统经济租理论局限,提出创新生态租概念——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构建生态网络,获取系统协同价值的长期收益,为开源巨头放弃专利后的利益补偿提供理论支撑,驱动技术共享与可持续创新。

高山行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京大学原管理学院副院长茅宁作了题为《以“智变”驱动质变——AI时代企业成长之道》的报告。茅宁教授提出AI时代企业需以“智变”驱动“质变”,通过“数据-模型-智能体”飞轮,实现增效降本与韧性增长,呼应“与时偕行”的转型哲学。

茅宁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孙国辉作了题为《数智时代的商科教育: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他指出面对专业标准模糊、师资数智能力不足、伦理教育缺失等叠加问题,需通过标准建设、师资重构、模式升级等"三向突破"实现变革,聚焦标准缺位、能力断层、伦理危机三重挑战,提出系统性破局方案。

孙国辉教授作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曾伏娥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营销偏差》的报告。曾伏娥教授揭示了生成式AI在营销决策中存在的数据、算法、交互三重偏差,并指出破局关键在于数据治理、算法增强与交互优化。

曾伏娥教授作主旨报告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许晖作了题为《管理案例探索与应用的融合创新模式——三环探索模式》的报告。许晖教授构建“三环模式”赋能管理教育创新,通过案例开发、教学转化、理论凝练三环融合,实现实践层、教学层、理论层的有机统一,助力中国企业应对新兴市场复杂环境。

许晖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谢家平作了题为《数字赋能科创平台供应链协同创新》的报告。他提出数字网链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型,通过数字赋能、价值链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与平台运营实现多链条的有机融合。

谢家平教授作主旨报告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教授吴湘繁作了题为《新疆企业数字化管理人才能力评价与应用研究》的报告。吴湘繁教授基于调研揭示了新疆企业数字化管理人才的能力短板,并从专项培训、课程植入、政企协同引才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吴湘繁教授作主旨报告

 

企业家论坛

     7月13日,作为本次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论坛在音乐厅成功举行。论坛由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副院长史青主持。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院长王海芳以及兄弟院校代表、企业界嘉宾和学院师生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此次论坛。

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教授首先代表校方致欢迎辞。周校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主题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于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新疆财经大学作为新疆重要的财经人才培养和智库研究基地,有责任也有能力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新疆乃至西部地区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家论坛现场)

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深刻重塑全球商业格局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企业如何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以及如何借力数字智能激发产业深度变革。十二位来自MBA/EMBA的优秀校友开启了一场关于“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辨

 论坛的第一阶段以“数智赋能商业变革: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为核心议题,由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家领袖分享了极具启发性的实践经验和前沿洞见:

英国约克大学商业与社会学院供应链管理首席教授、可持续发展与韧性研究主题主任——贾甫教授分享了《从平台化到生态系统: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如何构建生态系统从全球视野出发》强调了数据驱动决策在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中的核心价值。

贾甫教授作主题报告

兵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飞做了题为《打造政府引导基金集群全方位支持兵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分享了国有资本平台在推动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中的战略布局与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资本赋能引导传统产业拥抱新技术,培育新动能。

马飞总经理作主题报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国有资产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郑志强做了题为《十二师国投集团数智化转型探索》的报告,聚焦地方国企的数智化转型路径,详细介绍了其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郑志强总经理作主题报告

美的集团楼宇科技事业部新疆中心电梯经理——彭志刚做了题为《电梯行业数智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报告,生动展示了美的楼宇科技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应用于建筑空间,实现智慧楼宇的能效管理、环境优化与用户体验提升,并分享了其在新疆地区的落地实践。

彭志刚总经理作主题报告

新疆云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锦福做了题为《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作为本土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代表,分享了如何结合新疆本地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拓展市场,并分享了多个成功案例。

曹锦福总经理作主题报告

新疆科锐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梓菡做了题为《拥抱人工智能新纪元,解码人才供需新格局》的报告。探讨了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深刻变革与创新机遇,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人才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及组织发展,构建适应未来的敏捷人才体系。

朱梓菡总经理作主题报告

 

圆桌论坛

论坛的第二阶段为圆桌论坛,本环节由新疆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民主建国会新疆区委会副主委苟彦忠主持,主题聚焦“破局·重构·跃迁:新技术驱动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家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企业家圆桌论坛现场)

杭州盈智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王飞从资本视角剖析了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趋势,以及资本如何助力企业抓住技术变革中的跃迁机遇;上海中外运海港公司张华浜分公司副总经理管方俊分享了国际物流企业在数智化浪潮中如何优化全球供应链网络、提升口岸运营效率、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新疆龙海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龙作为大型多元化民企的掌舵人,探讨了传统综合性集团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业务模式重构、管理流程再造,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嘉佑实业董事长张智分享了健康消费领域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如智能设备、会员系统、线上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边界;新疆绿洲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彦军聚焦新疆特色农业,探讨了智慧农业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品质、拓展市场方面的应用与前景,以及在边疆地区推广面临的独特挑战。天山创意谷项目股东兼营销总经理艾孜买提江·阿尔肯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分享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线上营销)赋能文旅项目开发、提升游客体验、打造地域文化IP。

十二位嘉宾的分享,深刻印证了“数智化”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全球供应链的优化、国有资本的引领、本土企业的转型,还是农业、物流、健康、文创等产业的革新,无不彰显着数据驱动和智能赋能的巨大潜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学者和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也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一致认为,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